【社论】鸿蒙破壁,向最难处攻坚

5月19日,华为在成都正式对外发布了鸿蒙电脑。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从系统内核到应用生态全链路自主可控的电脑操作系统,也是国产操作系统在个人电脑领域实现的重要突破。
鸿蒙电脑的诞生,堪称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壁之战。当全球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长期呈现Windows与MacOS“双雄争霸”格局时,中国产业界始终在寻找破局契机。
传统国产操作系统大多基于Linux内核二次开发,而华为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从零开始重构操作系统内核,历时五年,集结万名工程师、联合20多家研究所共同研发,取得2700余项专利突破,实现操作系统移动端与桌面端的生态统一。其在技术、产业生态等多个层面突破的意义,折射出中国科技产业在操作系统领域二十余年攻坚克难后的强势突围。
“向最难处攻坚”的战略定力,最终转化为鸿蒙独特的系统级优势。对“软件、硬件、端侧、云侧”的深度整合,带来系统级AI能力、全场景协同能力、全方位安全能力的核心技术突破,由此为中国操作系统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生态构建的突破堪称这场突围战的关键。面对“生态成则鸿蒙成”的重大挑战,华为展现出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通过“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技术创新,鸿蒙成功打通移动端与桌面端生态壁垒,实现与超1100款外设设备的互联互通,应用生态覆盖通用办公、设计创作、影音娱乐、教育游戏等场景,预计年底将支持超2000个融合生态应用,其生态融合效应正在显现。
操作系统之外,鸿蒙电脑的供应链布局也充分展现了国产产业链的突破性进展。鸿蒙电脑折叠屏来自京东方品牌,铰链、芯片也来自国产厂商,整体国产化率超90%,不仅打破海外厂商在柔性屏幕、转轴设计等核心部件的长期垄断,也为国内供应链企业提供了高端制造的验证场景,形成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将鸿蒙置于国际大变局的坐标中审视,更能凸显其战略价值。中国操作系统面临后发追赶与安全自主的双重压力,必须走出一条“应用牵引-技术突破-生态反哺”的非常规道路。鸿蒙通过分布式架构实现手机、平板、电脑三设备键盘鼠标共享,用AI大模型赋能端侧应用,正是差异化竞争思维的体现。其价值不仅在于市场份额,更在于证明自主创新可以打破“造不如买”的路径依赖。
当下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鸿蒙电脑的象征意义已超越产品本身。在微软占据超70%份额的PC系统市场、苹果以15.64%的比重位列第二的固化格局下,鸿蒙能否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关乎中国数字主权的话语权。
华为展示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一种面对“封锁”勇于突围的路径。操作系统作为数字世界的基石,其自主可控程度直接关系国家信息安全。可以说,鸿蒙电脑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进入深水区。
未来真正的考验,在于鸿蒙能否将政务、金融等领域的示范效应,转化为消费市场的自发选择。但正如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所言,工程师们的每一行代码,都在改写中国电脑产业的未来。鸿蒙电脑及其首个国产化操作系统,让世界从此多了一个选择。
在全球科技博弈日趋复杂的背景下,鸿蒙底层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并举的战略路径,为所有追求自主创新的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突破技术封锁、构建自主产业生态的生动样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空间,既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城墙口”,也要构建开放共赢的“创新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