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课时被挤占、作业靠摆拍,劳动课也玩起形式主义那一套?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劳动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叠衣服。新华社记者 杨淑馨 摄

2022 年秋季学期以来,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课表里。但近期记者走访多地发现,课程流于形式、课时被挤占、课后作业 " 摆拍 "…… 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陷入 "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 的尴尬境地。

众所周知,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上好 " 劳动 " 这一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向素质教育转向提升教育的 " 含金量 ",对浓烈校园的实践创新氛围,都有着举重若轻的意义和价值。

早在五年前,教育部就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 做中学 "" 学中做 "。新课标要求,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

可没想到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具体的对策,也都散发着熟悉的味道。

部分学校的劳动课课时被主科课挤占,这步的是体育课的后尘,让劳动课老师的心理阴影面积和体育老师一样大了。此外,部分学校劳动课存在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等现象,缺乏动手实践、亲历劳动过程。很多学校连个专职劳动教师都没有,在他们的理解层面,劳动课甚至还停留在 " 让学生随便干点啥 " 的阶段,这还怎么可能搞得好?

至于劳动课的作业,就更能糊弄了,填表打勾,拍照打卡即可,有没有真劳动,没人关心,这就导致学生和家长为了 " 留痕 " 就去摆拍劳动造型,而且在学校和老师那里竟然还能默认和通过。这不就是基层形式主义的那一套?就这么丝滑地用在了 " 劳动课作业 " 上?

表面上看,劳动课沦为 " 形式化 ",劳动教育 " 遇冷 ",是部分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劳动课,不把劳动课当回事,将其当成 " 可有可无 " 的存在,一些家长对 " 劳动课 " 也不理解、不支持和不配合,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更深层次看,还是 " 重智育轻全面发展、重知识轻实践能力、重结果轻成长 " 的旧理念在作祟,还是 " 应试教育 " 的旧逻辑是作祟。

任何人的想法都没有那么容易改变,但我们还是想举一个例子,以期能向社会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去年,一个幼儿园在网上火了,因为这个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课是炒菜、蒸馒头、养鸡、缝纫,这里也被称为孩子们的 " 生活乐园 "" 劳动天堂 "。更难得的是,孩子家长们都很支持,有家长给幼儿园送柴火,还有家长千里慕名来求学。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在幼儿园阶段的一时情形,等孩子们上了小学、中学,恐怕学校和家长们就不会这么支持了。

但我们还是想说,无论是什么阶段,什么环境,孩子们从劳动课中获得的快乐是真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提升,健全体格、人格的培养,更是实打实的。这些与功利教育观所追求的那些东西,孰轻孰重?哪个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和家长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任何改革,从推行到取得成效,都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是教育改革这种牵扯多方又异常复杂的事,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 " 绣花针式 " 的功夫来耕耘。如今,劳动课要想 " 去伪存真 ",让学生们能够真动手、真劳动、真快乐,还是要在管理和机制上下大功夫。只要是真正为学生好,一切探索和实践都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