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为啥风靡校园的玩具,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朱浙萍

图源:央视新闻

继烟卡、萝卜刀、养臭水后,最近,又有不少让人直呼看不懂的玩具,成为了小学生们的新宠。

一个针筒、一个捏捏乐,用针筒把空气注入捏捏乐中形成空气泡,再去捏爆泡泡;3 支普通的中性笔被拆解成笔杆、弹簧、笔芯、笔帽等零部件,重新组装成一把迷你 " 笔枪 "…… 这些游戏和玩具,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 " 社交货币 "。网络平台上,一款 " 捏捏乐挤泡泡解压玩具 " 销量超 50 万,评论区多表示 " 刺激 "" 过瘾 "。一些 " 笔枪 " 的组装视频,点赞量最高的达 40 多万,可见其在小孩圈中的流行程度。

" 到底哪儿好玩 "" 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 "" 是解压神器还是伤人利器 "…… 不少人对于这些玩具的一夜风靡表示不解,特别是这些玩具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暗含的暴戾因子,令不少家长忧心忡忡。比如," 笔枪 " 的零部件虽然都来自普通的中性笔,但射程能达到 2 米,可轻易击倒矿泉水瓶、穿透作业本;而针筒玩具的注射器,则可轻易刺穿生肉和西瓜。在校园的场景里,这些玩具潜在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为何校园里奇奇怪怪的玩具层出不穷?由于怕学生 " 玩物丧志 ",不少中小学的校园管理中,对玩具基本上是一种禁止或者限制的态度。正常的玩具被拒之门外,由此而留下的真空地带,也就被学生们偷偷玩的东西见缝插针所填满。而这些 " 地下化 " 的玩具,在大人眼里,就显得越发怪异而看不懂,诸如 " 养臭水 " 之类,就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当然要管,但怎么管,是个问题。

游戏是人的本能。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 儿童游戏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 " 笔枪 "" 萝卜刀 "。70 后、80 后儿时的木剑、弹弓,90 后童年里的塑料金箍棒、玩具枪等。各种游戏与玩具,拓展着孩子的想象力,满足对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一味靠 " 禁 ",并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没了 " 笔枪 "" 萝卜刀 ",也会有其他令人大跌眼镜的游戏重新让孩子 " 上头 "。

与其忧心孩子手上拿的是什么,不如关心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一方面,正视孩子们探索新鲜事物和娱乐社交的需求,进行合理引导、有效疏导,通过开设更多创客课程、组织体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孩子将创造力投向更多正向领域。另一方面,为玩具上好安全锁,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儿童用品的日常监管,同时对孩子做好安全、规则教育,在 " 不扫兴 " 的前提下,同孩子们 " 约法三章 ",明晰可为、不可为的界限。

只有当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安全的边界内享受游戏的乐趣,才能在好奇心、求知欲的牵引下,抵达更有意义的远方,健康快乐地成长。